侵權投訴
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芯片需求大,造車謹防“內卷”文化

2021-05-31 13:28
鎂客maker網
關注

待2023年,這一波造車勢力間會因為同質化而開啟“價格戰(zhàn)”嗎?

芯片,已經成為當下汽車廠商的頭等大事。

這不,有消息援引業(yè)內人士的話,為了保證“不缺芯”,特斯拉正準備為購買芯片提前付款。更甚者,知情人士表示,特斯拉也在考慮直接購買代工廠。

為了芯片不斷供,竟然都要大手筆買工廠了,這里不得不說一句,不愧是人狠話也多的特斯拉。

而在缺芯問題的背后,我們也看到汽車搭載的芯片正越來越多,這意味著汽車正大步走向智能化、自動駕駛。只不過,在千篇一律的宣傳亮點下,在某些功能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氛圍下,“內卷”文化似乎也正侵蝕著造車賽道。

缺芯“逼迫”代工廠與汽車廠商發(fā)生轉變

特斯拉之所以提前付款,最終目的是想確保產能。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方式在過去還是較為少見的。

一般來講,代工廠都是根據不同客戶的訂單需求來靈活分配產能,但在當前“缺芯”的大背景下,代工廠的行為模式似乎已經發(fā)生了些微變化。據悉,許多代工芯片制造商已經開始允許大客戶預付定金,以保證能夠以固定價格完成某些訂單。

以特斯拉為例,其FSD芯片由三星代工生產,有日本野村證券分析師CW Chung表示:“鑒于目前的產能短缺,三星可能會把占用產能交給特斯拉這樣的公司,畢竟后者使用其芯片的生命周期更長!

事實似乎也是如此,一位了解三星在此事上想法的人士說,該公司已經將部分生產線專門提供給特定客戶,并對進一步討論持開放態(tài)度。

當然,在能力范圍之內,汽車廠商也可以選擇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擁有一家自己的芯片代工廠,比如特斯拉!疤厮估婚_始會購買產能,但他們正在積極考慮購買自己的代工廠。”特斯拉供應鏈咨詢公司Seraph Consulting的創(chuàng)始人兼首席執(zhí)行官Ambrose Conroy說到。

只不過,對于特斯拉收購代工廠、自己造芯這件事情,業(yè)內似乎并不是很看好。貝恩公司駐上海合伙人Velu Sinha表示:“當他們看到收購代工廠的高昂價格標簽時,就回去排隊下訂單!睋,眼下要建設尖端代工廠的成本已經高達200億美元,而運營此類工廠更是非常復雜。

可以說,為了解決芯片短缺的問題,各汽車廠商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到了什么程度呢?已經有不少汽車企業(yè)高管輪流在芯片制造商門口蹲點,以便能夠搶先對手一步,將最新生產出來的芯片拿到手。

比如長安汽車,其董事長朱華榮在日前舉辦的股東大會上就明確表示,為了保證生產經營的正常進行,公司一直有高層領導蹲守上海。與之同樣采取蹲點策略的還有長城汽車等等。

此外,除了蹲點,包括福特、特斯拉在內的汽車廠商也在嘗試通過其他方式解決芯片短缺問題,譬如重新設計汽車零部件,直接避開使用短缺芯片,轉而更多采用可得芯片實現相應功能。又或者,有的廠商選擇通過改寫可得芯片,進而設計出短缺芯片需要的功能進行使用。

比如特斯拉,它的解決方案中就包括了第一種。馬斯克在5月份的投資者會議上透露,公司正在選擇新的微控制器,以繞開目前短缺的芯片品類,重新設計相關的軟件使其與其他芯片兼容。

而不管是何種解決方案,亦或是工廠因缺芯而停產等現狀,都在指向一個事實——隨著傳統(tǒng)汽車向智能汽車轉變,芯片在汽車行業(yè)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芯片需求大,造車謹防“內卷”文化

依據德勤的預測,電子產品在汽車總成本中的占比僅為18%,到2020年上升到了27%,2020年為40%,至2030年將達到45%。而如今的一輛標準汽車中,AlixPartners全球聯(lián)合負責人指出,芯片已經多達1400顆,且隨著行業(yè)向電動汽車,自動駕駛汽車進軍,這一數字還會不斷增加。

與此同時,就在去年一年,國家相關部門就發(fā)布了《智能汽車創(chuàng)新發(fā)展戰(zhàn)略》等三份文件,明確提出,“到2025年,有條件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要達到規(guī);a,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在特定環(huán)境下市場化應用!

另有數據預測,兩年后,中國智能車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2371億元,到2030年,這一數值將突破2萬億元。

一邊是政府的大力扶持,另一邊是大規(guī)模的市場潛力,也難怪第二波造車熱潮的發(fā)生,且相較于第一波造車熱潮中的純粹玩家,這一次的新入場者在身份上可謂多種多樣,覆蓋了互聯(lián)網大廠、手機廠商、家電廠商等等,甚至可以說,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們不敢做的。

只不過,不管是華為這類不直接參與造車的玩家,亦或是蔚來小鵬理想這類造車“舊勢力”,以及百度、小米這類造車“新勢力”,在對汽車產品做宣傳時,亮點翻來覆去無非還是那么幾點,包括長續(xù)航、智能網聯(lián)、自動駕駛等等。這不免讓人想到了“內卷”這個詞,說的更具體點,即同質化競爭。

不可否認,以上三種功能都存在一定的必要性,也代表了未來汽車產業(yè)的趨勢,但在具體的落地實施過程中,正如此前某汽車品牌4S店工作人員所說:“對于智能汽車而言,某些功能其他品牌上了,即使消費者不用或者使用頻率很低,我們也必須有!边@算是一個典型的“內卷”場景了。

看到這里,我們不免想到了情況類似的智能手機,比如手機鏡頭,你用徠卡,我就上蔡司,你像素達到6400萬,我就來整個1萬像素……事到如今,隨著各品牌旗下的手機種類越來越多,“擠牙膏”似乎也正成為常態(tài)。此時,價格戰(zhàn)似乎再次回歸,比如新近發(fā)布的、搭載了旗艦芯、售價最低僅999元的某款機型。

可以看到,因為玩家陣營中真正推出量產車型的還不是很多,因而當前的智能汽車賽道雖然還是很熱鬧,但是還不到最熱鬧的時候。但是,隨著新玩家的進入,等到2023年他們的量產車型相繼面世,那時候,眼下已經初現形態(tài)的“內卷”文化會如何發(fā)展,那些現在還堅持走高端市場、不降價的玩家是否會改變態(tài)度?

作者:韓璐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