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華為們的智慧城市只停留頂層設計,那么我們終將會被拋下!
“疫情期間,掃碼乘車。”
這句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再正常不過的標語如今卻成為了高大爺出行的噩夢。
“我爸他吧,年級大了,對現在的智能手機也不太熟悉。疫情以來,為了疫情防控,都會在公交車、菜市場等地方,放置一個二維碼,需要我們掃碼登記才能搭車或者買菜。對我們來說,這個很簡單,也很正常。但是我爸,他不會,搗鼓半天也不知道怎么弄……”談及此事,老高(高大爺的兒子)有些無奈。
“上次,他弄了半天,還是搞不掂。加上他這個人性子倔,愛面子,也不問別人,結果竟然氣呼呼地走著回家……”說到這里,老高更是哭笑不得。
疫情加速了我們的數字化生活,越來越多的場景線上化更加普遍,跨向智能化的未來,而作為承載體的智能手機在日常生活中也越來越重要。
對于那些不太會用智能手機的人來說,他們仿佛被這個日趨智慧化的城市遺忘在了角落。
一、建在“二維碼”之上的智慧城市
談及智慧城市,這是一個很泛的概念,也是一個未來城市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對此,每一個科技服務商都致力于打造一套標準化的模式和方案來助力智慧城市的建設。比如,前不久華為云正式宣布入局政企市場,并上線華為云Stack新品。以華為云擎天架構為基礎,實現一個架構云邊端全場景覆蓋,成為華為云建設智慧城市的一個錨點。
阿里云則是愈發(fā)堅定“城市大腦”的路徑——以阿里云ET城市大腦為核心,構建全市統(tǒng)一的云平臺,通過數據的融合,來實現交通、政務、醫(yī)療、文旅、城市治理五大領域,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智慧城市治理機制。
但是,即便各大科技服務商的建設思路日趨完善和規(guī)范,對于大眾居民來說,智慧城市仍舊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無論是華為云的擎天架構,還是阿里云的城市大腦,這些停留在頂層設計的概念始終無法深入“人”心。那么,對于大部分的居民用戶而言,智慧城市的體驗究竟是什么?
答案,或許是數字化生活。
“智慧城市?用手機掃碼吧,挺方便的!痹凇爸悄芟鄬φ摗钡淖稍冎,得到的反饋不約而同的指向了當今最為常見的一個數字化入口,即“二維碼”。
是的,普通用戶對智慧城市的認知,不是城市大腦,而是最為普通的“二維碼”。對于他們而言,當前的智慧城市就是建在“二維碼”之上的用戶體驗。
不管是智慧城市,或是數字生活,用戶最為關心的終究是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智慧交通、智慧園區(qū)這些我倒是很少感覺到,但是我每天上班搭公交要掃支付碼,到了園區(qū)還得掃健康碼之類的,如果說相比之前,這個城市有一點點的智慧化,那么就是這些無接觸的數字化體驗吧!90后上班族阿昌說道。
一方面是科技廠商的核心概念,另一方面則是普通用戶的淺層體驗,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為什么會形成如此反差?
“智能相對論”曾就“新基建下的智慧城市建設”與千視通副總經理王景輝進行交流。他認為,“新基建再次被推上熱搜,其中反映的一方面,也是目前最受關注的社會轉型問題。從此次疫情來看,目前的發(fā)展需要我們對社會進行更加精細化的管理,那么可踐行的方式便是數字化之下的量化管理路徑!
但是,通過觀察,我們不難發(fā)現,這種“數字化之下的量化管理路徑”是向內的,落實的關鍵在于城市管理部門的內部機制優(yōu)化。
所以,對于普通市民來說,在智慧城市的項目在完全落實之前,所能接觸的產業(yè)內容非常有限,所體驗到的功能和場景也十分零散和單一。
反而是覆蓋街頭巷尾的“二維碼”更加深入人心,在阿里支付寶、騰訊微信等平臺的大力推動下,成為普通居民體驗數字化生活的第一步。
事實上,智慧城市作為建在大數據之上的新產物,第一步所需也正是需要觸達居民用戶。推動居民生活數字化更關鍵的意義在于將成千上萬的居民數據進行統(tǒng)籌,以實現城市智慧化的管理。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高級軟件工程師 廣東省/深圳市
- 自動化高級工程師 廣東省/深圳市
- 光器件研發(fā)工程師 福建省/福州市
- 銷售總監(jiān)(光器件) 北京市/海淀區(qū)
- 激光器高級銷售經理 上海市/虹口區(qū)
- 光器件物理工程師 北京市/海淀區(qū)
- 激光研發(fā)工程師 北京市/昌平區(qū)
- 技術專家 廣東省/江門市
- 封裝工程師 北京市/海淀區(qū)
- 結構工程師 廣東省/深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