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投訴
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嘀嗒"上市之夢"依舊難圓,回應恐難解安全風險

平臺商業(yè)的不可控因子下,嘀嗒順風車"逆風"而行

從整個市場環(huán)境來看 ,公交、地鐵等城市公共交通越來越完善,單車、電單車滿足了"最后一公里",與此同時,私家車數量也在連年增長。出行方式的多元化使得打車需求增長空間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高。

另一方面,隨著行業(yè)中競爭玩家越來越多,司機的數量也在不斷增長,在部分城市運力的供給甚至于超過了需求數量。

在這樣的供需環(huán)境下,專車快車、順風車以及出租車等市場不斷縮小,只有出租車和順風車兩項業(yè)務的嘀嗒,在商業(yè)上的天花板也會越來越低。

另外,從平臺商業(yè)的角度來看那,嘀嗒似乎已經給自己畫好了邊界,把自己限制在了特定的范圍內,這將使平臺減少網絡外部性,并不利于企業(yè)的長遠發(fā)展。

比爾·蓋茨對平臺商業(yè)有著這樣的解釋:"平臺上所有使用者創(chuàng)造的全部經濟價值應該超過平臺自身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

一個平臺型企業(yè),能不能形成從增長到盈利再到持增長的正循環(huán),關鍵在于平臺本身能否創(chuàng)造出足夠的價值,并能夠合理分配這些價值。對于出行平臺而言也是如此。

對于嘀嗒等專注于順風車業(yè)務的出行平臺而言,要想創(chuàng)造出足夠的價值,有三大不可控因子需要去解決。

第一,用戶忠誠度的不可控。

從用戶角度來看,順風車的主要客群本身就是價格敏感型用戶,忠誠度并不高,一旦有了高額補貼很容易逃離現在使用的平臺。這意味著對于順風車平臺而言,在賽道愈發(fā)擁擠的當下,價格戰(zhàn)勢必難免,如何保持價格上的競爭力,是一個問題。

第二,運力供給的不可控。

專車是標準的營運車輛,司機也多為專職司機,運力穩(wěn)定且充足,平臺實際上市解決的信息匹配的痛點。而順風車司機大多為例"順路分擔油錢",一方面服務質量不可控,乘客認為自己付費了應該享受專車快車之類的高品質服務,認知差異下供需之間的矛盾會出現新的變化。

第三,風險認知的不對稱。

順風車多為私家車,而順風車的運營對安全風險要求降至最低,平臺一般都會要求車輛裝載錄音錄像設備,前后行車記錄儀,還會提供全天候GPS路線,嚴苛的背景審查。

但是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出于個人隱私或者其他原因,往往難以接受對私家車的各種改裝,平臺的種種措施也就很難落地,從認知上也沒有足夠的風險意識。

而對平臺來說,順風車實際承擔著平臺盈利的使命,但安全的致命風險勢必導致平臺合規(guī)成本的增加,不可控的個體安全事故可能會給平臺方經營合規(guī)帶來毀滅性的影響。

在互聯(lián)網江湖團隊看來,順風車與網約車有著完全不同的商業(yè)本質,后者是出行需求和出行運力的大規(guī)模匹配,而前者是在共享、環(huán)保等理念下,對于現有出行運力的調整和優(yōu)化。

后者的內核是商業(yè),是以盈利為訴求的市場經濟行為,而后者的內核則更像是一個商業(yè)化運作的社會福利組織,商業(yè)不是后者的目的,而是達成最終目的手段。

比如,從平臺業(yè)務結構來看,順風車對于嘀嗒而言是變現業(yè)務,實際上承載著嘀嗒更多的商業(yè)變現的訴求,而對滴滴、哈啰而言則是流量業(yè)務。前者依靠順風車流量變現,后者則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出行服務生態(tài)。

也就是說,出行平臺是工具,變現則要靠服務,建立起從工具—場景—變現的商業(yè)閉環(huán),才是出行商業(yè)的生態(tài)形成正向循環(huán)的關鍵。

順風車的本質是什么?就是在固定的時間,讓需求與供給得到匹配,供給端運力要實現密集覆蓋從而滿足分散的需求,因而順風出行這一雙邊市場的核心在于注冊的司機而非乘客。順風車司機準入門檻過高,則運力不足,門檻過低,則安全風險也會加大。

因此,如何把握準入門檻與風險控制之間的平衡,可能是平臺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科技自媒體劉志剛,訂閱號:互聯(lián)網江湖。轉載保留作者版權信息,違者必究。

<上一頁  1  2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